全人关怀,综合管理-一位刚出院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分享
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
姓名:陈某某 性别:女 年龄:69岁 职业:退休
主诉:发现血糖升高20余年,夜间心悸1天。
现病史:20余年前体检发现血糖升高,测空腹血糖大于7.0mmol/L,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11.1mmol/L,确诊为2型糖尿病。患者长期规律饮食、运动控制,曾长期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0.5g 3/日(餐前),阿卡波糖片100mg 3/日(餐时嚼服),监测空腹血糖在6.0-7.0mmol/L,餐后2小时血糖在7.0-10.0mmol/L。5年前出现四肢末端手套、袜子样针刺样疼痛,夜间明显,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,开始口服依帕司他片50mg 3/日,症状有减轻。病程中,患者感视物模糊,无便秘与腹泻相交替,无泡沫尿、夜尿增多,无双下肢水肿,无酮症,无高血糖高渗状态。一年前患者监测空腹血糖逐渐升高,在10.0-15.0mmol/L,给予甘精胰岛素注射液10U睡前皮下注射,并联合磷酸西格列汀片100mg 1/日,后监测空腹在5.0-7.0mmol/L,餐后2小时血糖在7.0-10.0mmol/L。1天前,患者凌晨3点突感心悸、大汗,自测随机血糖3.8mmol/L,进食两块饼干后症状缓解。
既往史:高血压病史20年,血压高达210/110 mmHg,平素口服盐酸贝尼地平片8mg 1/日、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200mg 1/日降压,血压控制欠佳,在130-160/70-90 mmHg。20年前冠脉造影检查示“前降支中远端90%狭窄”,曾置入支架一枚,3年前复查冠脉造影提示单支病变 “前降支,远端原支架内80%狭窄”,予球囊扩张,目前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 1/日,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 1/晚治疗。自诉对阿司匹林过敏,表现为周身水肿,青霉素皮试阳性,对氧氟沙星、破伤风抗毒素过敏。否认传染病史、外伤史、输血史。患者目前睡眠欠佳,偶有头晕,无头痛,无言语不清、肢体活动不利,无胸闷、气短。
个人史:适龄结婚,配偶已去世,育有一女,否认巨大儿生育史,孩子体健。规律饮食,每日散步1小时,否认吸烟饮酒史,睡眠欠佳。家族史:父母已故,否认家族遗传史。退休家庭关系和睦,无经济压力,无医疗费用负担。
辅助检查:
实验室检查(2023.11.13)上级医院刚出院 | |||||
检查名称 | 数值 | 正常值范围 | 检查名称 | 数值 | 正常值范围 |
WBC | 4.81*109/L | 3.5-9.5 | ALT | 14.8U/L | 7-40 |
N | 63.0% | 40-75 | AST | 13.3U/L | 13-35 |
HB | 131.0g/L | 115-150 | GLU | 5.04 mmol/L | 3.89-6.11 |
PLT | 209*109/L | 125-350 | TBIL | 2.1umol/L | ≤21 |
TC | 4.31mmol/L | 3.1-5.17 | CR | 63umol/L | 41-68 |
TG | 1.10mmol/L | 0.4-1.71 | GFR | 79ml/min/L | |
HDL-C | 1.62mmol/L | 1.29-1.55 | HBA1c | 5.29% | 3.9-6.1 |
LDL- C | 2.58mmol/L | 0.00-3.36 | 餐后2小时血糖 | 6.2mmol/L | ≤7.8 |
PTH | 42.4pg/mL | 15-65 | 尿微量白蛋白 | 5.7mg/L | 0.00-20.00 |
心电图:窦性心律,陈旧心肌梗死。心超:三尖瓣轻度返流,少量心包积液,LVEF:66%腹部超声:脂肪肝。颈动脉超声:双侧颈动脉内膜增厚伴多发斑块。下肢血管超声: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,双下肢静脉未见明显血栓征象。泌尿系超声显示:双肾、输尿管、膀胱未见明显异常。肾动脉超声未见明显狭窄征象,眼底:老年性白内障。黄斑前膜。头颅CT:脑白质脱髓鞘改变,轻度脑萎缩。TCD:未见异常。骨密度:未见异常
临床诊断:2型糖尿病、低血糖、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、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状态、心功能Ⅱ级、高血压3级、极高危组、高脂血症、骨质疏松、老年性白内障、黄斑前膜、失眠。
治疗思路——糖尿病
低血糖定义:对非糖尿病患者来说,低血糖症的诊断标准为血糖<2.8 mmol/L,而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,只要血糖<3.9 mmol/L就属于低血糖。
低血糖防治:1.寻找并解除诱因;2.制定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:老年女性、病程较长、有并发症、合并CVD的T2DM,目前有低血糖,可将HBA1c控制目标设定≤7.0%;3.药物调整;4.加强血糖监测;5.重视低血糖预防的教育。
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(2024年版)
糖尿病用药重整
患者目前空腹、餐后血糖偏低,夜间出现低血糖,甘精胰岛素注射液用量不大,故停用甘精胰岛素注射液、磷酸西格列汀片,优先选用达格列净片10mg 1/日,达格列净片不仅防止低血糖,同时可以保护心肾功能。
虽说药物治疗是重中之重,但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也理应并驾齐驱,共奏降糖之效。五驾马车包括药物治疗、饮食疗法、运动疗法 、糖尿病教育、血糖监测。
饮食指导
标准体重:155-105=50kg 轻体力活动者,肥胖,20-25kcal/kg/d
总能量:50*(20-25)=1000-1250kcal
总食物交换份数:12-15份 14份
热量分配:
碳水化合物60%:8份(720kcal)
总脂肪供能比为 20%:3份(240kcal)
蛋白质供能比为 20%:3份(240kcal)
六大类食物交换份数及食物:
谷薯类 7 份( 175g)
蔬菜类 1 份(300g)
水果类1份(200g)
肉蛋类 2份(鸡蛋 1 个,瘦肉 50g)
豆类0.5份(豆腐 75g)
乳类 1.5 份(1袋250ml牛奶)
油脂类 2 份(植物油 20g)
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(2024年版)
食谱举例如下:
早餐:牛奶(1 袋 250ml)、葱花卷(含面粉 50g,青菜 50g)鸡蛋1个
午餐:大米饭(生米量 50g)、炒菠菜(含菠菜 50g)、肉丝炒豆芽(含瘦肉丝25g,豆芽 100g)
晚餐:肉丝青菜面条(含瘦肉丝 25g,青菜 50g,挂面 75g)、番茄烩豆腐(番茄 100g,豆腐 75g)
晚加餐:苹果(200g)
运动指导:
随 访:
随访中发现问题:
1、患者血压控制仍不平稳,如何使血压控制平稳?
2、邻居说,硫酸氢氯吡格雷有脑出血副作用,自主用三七通舒代替硫酸氢氯吡格雷。
3、感觉自己血脂不高,降脂药物需要服用吗?
4、骨质疏松药物需要服用多长时间?
5、焦虑状态。
治疗思路——高血压
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血压控制目标是≤130/80mmHg,
随访过程中发现多次诊室血压不达标,患者2023.11.14和11.21的动态血压显示血压未达标,
如图:
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(2024年版)
高血压用药重整
根据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夜间血压明显高于日间血压,提示失眠是血压控制不佳的重要诱因,所以我们加用奥沙西泮片,去除诱因,间接利于控制血压。
高血压除了药物治疗之外,生活方式干预也是必不可少的。生活方式干预包括:1、减少钠盐摄入增加钾摄入2、合理膳食3、控制体重4、不吸烟5、限制饮酒6、运动干预7、心理平衡8、保持健康睡眠。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(2024年版)
治疗思路——冠心病:
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药物治疗管理路径专家共识 2023年
冠心病用药重整
根据指南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属于冠心病的二级预防用药,如无禁忌症,需要长期用药,对于患者担心的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有脑出血副作用,有资料显示硫酸氢氯吡格雷的出血风险很小,并且我们医师、药师会追踪随访,密切关注出血风险。
治疗思路——高脂血症
中国血脂管理指南(2023年版)
高脂血症用药重整
治疗思路——骨质疏松
基础措施——适用于初级、二级预防,药物干预和康复治疗期间
1、药物干预
2、调整生活方式营养,运动,日晒,戒除不良嗜好,注意药物使用等
3、骨健康基础补充剂(钙, 维生素 D)
4、康复治疗
5、预防跌倒加强保护措施
骨质疏松用药
用药重整
1.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(2024版)
2.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(2024版)
3.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(2023版)
随 访
药学服务——药师健康指导
1.低血糖判断[1]糖尿病患者血糖<3.9mmol/L
2.血脂控制[3]ASCVD高危人群LDL-C<1.8mmol/L
3.高血压控制[2]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<130/80mmHg
4.提高依从性:分药盒、用药提醒闹钟、家属提醒
5.饮食运动疗法:建议每日三餐后,适量近距离轻度活动,有利于防止餐后高血糖。饮食食物多样化,荤素搭配,定时定量,规律饮食。
[1]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(2024版)[2]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(2024版)[3]中国血脂管理指南(2023版)
药学服务——药师用药指导
1.阿托伐汀钙片:避免过量饮酒,出现不明原因的肌肉疼痛、肌肉压痛以及肌肉无力及时就医定期监测肝功能、肌酶。
2.达格列净片:需早晨服用。餐前餐后服用都可以,使用本药期间可增加饮水量,以促进尿液排出,降低泌尿系感染风险。
3.碳酸钙片:用药期间应避免大量进食富含纤维素食物、饮用含酒精和咖啡因的饮料以及吸烟其可能会抑制钙的吸收。
4.阿仑膦酸钠片:晨起空腹服药用约200ml白水整片送服,存在口腔或食管溃疡风险,故不能咀嚼或吮吸,至少直立30分钟,期间不应进食、水或其他药物。
总结
全人管理:在治疗原则允许范围内,充分结合患者意愿,体现人文关怀。综合管理:解决患者关心的主诉问题同时,主动评估多重危险因素,做到综合、全程管理。协同管理:医药联合,多学科紧密协作,改变诊疗碎片化的局面,实现无缝衔接的诊疗服务。
慢病防治,任重道远,医药结合,全程管理。